每年都在幼兒園門口迎接新生,同時也看著「骨肉分離」戲碼不斷上演的信誼基金會幼兒園發展部主任陳澤佩老師說,「分離焦慮」是孩子常見的情緒狀態,並非發展落後的表現,而是孩子心智進展上具體的調適歷程。
諮詢/陳澤佩 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幼兒園園長
孩子剛開始上學時,由於一下子接觸的環境擴大許多且陌生,往往會發生怕生的狀況,而黏著爸媽不放;也往往會因為分離,就表現出不安、焦慮或大哭大鬧的抗議反應,這正是孩子「分離焦慮」的表現,因為孩子深怕爸媽走掉之後就不再回來,所以想用這樣的方式留住爸媽、不要離開。
每年都在幼兒園門口迎接新生,同時也看著「骨肉分離」戲碼不斷上演的信誼基金會幼兒園發展部主任陳澤佩老師說,「分離焦慮」是孩子常見的情緒狀態,並非發展落後的表現,而是孩子心智進展上具體的調適歷程。每個孩子因個性不同,面對與爸媽分離的反應也就不盡相同,性格開朗的孩子也許哭一下就能平復心情;若孩子性格較內向,焦慮情形則有可能持續較久。
上學前,該先做哪些準備?
無論大人或孩子,面對分離焦慮最好的方式就是「預作準備」。在孩子上學前,提供爸媽幾個小技巧,可幫助孩子減少不適應情況的發生。
1.鼓勵孩子探索、練習短暫分離
平時在安全的範圍內,多鼓勵孩子自由地探索環境,練習與爸媽短暫的分離。當孩子因為看不到爸媽而哭鬧時,爸媽可以簡短地回應孩子,像是呼喊他的名字、告訴他「媽媽在這裡」,讓他知道爸媽一直在身邊。
2.共讀與實地體驗,陪孩子做好準備
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上學,強調「因為長大了,可以去學更多東西、交很多好朋友」,讓孩子感受成長的喜悅、對上學產生期待,而非告訴他「因為你不乖,所以送你去上學」。
此外,爸媽也可利用情境或是共讀快樂上學的圖畫書等方式,讓孩子做好入園的心理準備。例如,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走走,讓孩子對未來的學校有初步認識告訴他學校裡有哪些趣味活動,增加孩子的好奇心,吸引他對上學的期待,也降低日後對陌生情境的恐懼。
3.預先調整作息、培養自理能力
上學前,協助孩子逐漸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,以避免開學後因為作息不適應而抗拒上學;也可多帶孩子到戶外跑跳玩耍,培養好體力。
現代家庭少子化,爸媽的過度呵護,常使得孩子依賴性強、缺乏自理能力,爸媽一不在身邊,孩子就手足無措,導致分離焦慮更嚴重。因此,平日就應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,包括鼓勵孩子自己穿脫衣物、吃三餐、刷牙上廁所、收拾玩具等等,讓孩子有自信可以獨立,不再害怕離開爸媽。
4.爸媽放寬心,避免焦慮情緒感染孩子
孩子的焦慮情緒有時來自大人,當爸媽在與孩子分離時也表現出焦慮的行為,或是在生活中較常焦慮不安時,孩子也會養成容易焦慮的個性,或在面對分離時表現出焦慮的樣子。建議爸媽學會適時地放手,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獨立自主喔!
上學後,如何化解孩子的難捨難離?
即使在心理和生理上似乎都做好萬全準備了,仍有可能面對站在幼兒園門口淚眼汪汪的孩子、或死命抱住爸媽不放手的狀況。以下幾個方法,希望能減少「慘案」發生,讓親子安然度過分離焦慮。
1.以遊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
當孩子因不想進教室而哭泣時,別立刻責備他,先用安穩、溫柔的語調安撫孩子,允許他哭一下;接著陪他玩一會兒遊戲,等孩子轉移注意力後,爸媽再轉身離開。爸媽可以幫孩子準備一個依戀物(如心愛的玩具)或一項代表爸媽的物品(如全家合照)讓他帶著上學,告訴孩子這些物品會代替家人陪在他身邊,讓孩子安心。
2.離開前,記得和孩子說再見
爸媽轉身離開前,請記得一定要和孩子當面說再見,給他一個充滿愛的快樂道別或擁抱;若是偷偷摸摸地溜走,「爸媽突然不見了」反而會讓孩子更驚慌。如果孩子比較黏媽媽,可以請爸爸負責接送孩子,媽媽在家就先跟孩子道別。
3.「放心離去」及「準時出現」
爸媽要讓孩子相信,他會在學校裡被安全地照顧,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並接納新環境。因此,當爸媽說完「再見」,並約定好接他的時間後,就應轉身離開,別因擔心孩子的哭鬧而一再回顧。爸媽「放心離去」及「準時再度出現」都能讓孩子學會信任別人,減少孩子產生孤獨和焦慮感的機率。
建議爸媽,還可以和孩子約定放學後要做的事,如:一起散步、吃點心,盡量和孩子相處、給予充分的關懷,讓孩子知道親子之間絕不會因上學更疏離,反而更加親密。
4.維持良好的親師溝通
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通常不只一種,如:不想離開爸媽、缺乏自理能力、不習慣被約束等都有可能;而每個孩子抗拒上學的時機也不盡相同,因此爸媽應和老師保持良好溝通,才能適時瞭解原因,對症下藥。
此外,爸媽也可以主動告知老師孩子的喜好、與孩子相處的訣竅,並常跟孩子說:「你要做什麼,都可以告訴老師,老師會幫忙你。」不僅可以紓解孩子的不安、增強孩子對環境與人的親近,也可讓孩子順利與老師建立情感。
※本文出自《學前教育雜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