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回列表

公德心的培養,從小事做起

2021/04/23

一個人從小有沒有養成公德心,不但影響別人對自己的觀感,也會影響生活的品質和其他人的權益。

在捷運上,小俊和媽媽、弟弟一起坐在雙人座,小俊看媽媽把弟弟的鞋子脫下收起來,問媽媽為什麼要這麼做,原來媽媽怕弟弟腳一伸會踩髒椅子,所以先暫時脫下鞋子。


一路上,媽媽還引導小俊留意車上的標示,像是不能飲食、讓座標示……。


公德心會影響生活品質

一個人從小有沒有養成公德心,不但影響別人對自己的觀感,也會影響生活的品質和其他人的權益。


爸媽可能常常在網路上看到各種「正義哥」、「正義姊」的故事。其實,公德心的問題隨時環繞在我們的身邊,一方面是我們自己有沒有力行充滿公德心的生活,另一方面則是遇到別人缺乏公德心的時候,我們會用什麼態度或方式去應對。比如說,自己遵守坐車不喧嘩、不飲食的禮貌,如果別人不守規矩,是不是也能適當地勸說,或是就繼續待在這樣的喧鬧情境中,直到對方或自己下車?


從日常習慣和應對打底

對3、4歲的孩子來說,他們已經有是非的概念,懂得思考、探究事情背後的道理或是前因後果,而且也有不錯的執行力。爸媽若能把握這個階段進行公民教育,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知禮又有正義感的人。但是,這個年齡的道德發展還處於他律階段,公德心的養成必須透過日常生活裡反覆地示範和提醒。


●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

例如:不亂丟垃圾、乘車或購物要排隊、不大聲喧嘩、保持公用物品的整潔等等,這些基本的規範,也是孩子成為社會人的初始準備。


● 學習應對進退的禮節

例如:見了人打招呼、進房間先敲門、知道何時該說「請」「謝謝」「對不起」等用語,這種互相尊重的態度也是公德心裡的核心元素。


● 負責處理自己的事務

例如:自理能力較為進步,能自行收拾玩具、吃飯、穿衣、穿鞋襪等,這種做好自己的事、不麻煩別人的態度,可讓孩子學會負責任。


● 機會教育鼓勵公共道德好行為

爸媽平常也要多利用機會教育,鼓勵孩子的好行為,例如:帶孩子到公園玩時,引導他愛惜公共設施,誇獎他沒有爬上爬下,把公園椅子踩髒,所以其他小朋友或散步的爺爺奶奶才有乾淨的椅子休息。這些舉動,爸媽都不要小看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