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發出求助訊號時,要怎麼幫他呢?孩子會不會從此變得依賴,或事事都不肯自己想辦法解決呢?要怎麼讓孩子知道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」的道理呢?
孩子求助時要怎麼幫?
1.立場要一致
在孩子出現求助行為時,有的父母會憑當時的情緒來決定幫忙與否,有時也會因為煩不過孩子的哭鬧而代勞。如果常常這樣,會讓孩子抓不到父母行事的準則,也無法了解何時該自己完成工作,何時可以向人求助,甚至還會誤以為只有哭鬧才能取得幫助。
2.不完全代勞
孩子求助時,父母應該依孩子的能力來判斷要不要幫他。如果孩子真有困難,父母就需要幫忙,但並不是完全代勞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做,一邊做一邊教他,如果孩子只有少許的困難,我們可以幫他一點,其餘的就讓他自己去完成。
3.陪孩子一起做
對於自己確實能做又不肯做的孩子,父母可以鼓勵他︰「你以前都做得很好啊,你先試試看,如果真的不會,我們再一起做。」然後在一旁陪他,隨時鼓勵、稱讚他。此外,也可以用比賽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做,讓他在遊戲中完成工作。如果孩子硬是賴著要大人做,父母偶爾幫幫他也無妨,但最好還是「和他一起做」。
「和孩子一起做」不但可以幫助孩子學習,也可以讓孩子感覺父母重視他、愛他,在互動的過程中,彼此的交談及接觸也能夠促進親情。這樣,既不會讓孩子養成處處要大人代勞的依賴心理,也可以滿足孩子愛的需求。
4.溫和但堅定的堅持一貫的原則
有的父母擔心,常幫忙會讓孩子太過依賴,因此在孩子求助時,就要求他「自己的事要自己做」。
「自己的事要自己做」,這個教育原則基本上是正確的,它可以培養孩子自立、自助的能力及責任感。但是,父母在教導時,要用和婉、堅定的態度讓孩子了解,引導他自己完成工作。直接對孩子這麼說並不好,容易讓孩子誤以為父母討厭他、不愛他。萬一孩子真的有困難又求助無門,心裡會很挫折,以後嘗試新事物的意願也會低落。要是這種挫折常常發生,不但會破壞親情,也可能使孩子變得冷漠,有困難不會(或不敢)向人求助,甚至以此態度對待需要幫助的人,這些對他將來的人際關係都會有很不好的影響。因此,父母如果真的認為那件事孩子必須自己完成(例如︰吃飯),態度就要堅定,把理由說清楚,讓孩子了解父母不是不愛他,而是不喜歡他做的事。
多用身教、肯定及鼓勵
如果孩子求助時,得到的常是重視、鼓勵和支持,他不但能從其中慢慢學會獨立、自助,也會以較積極的態度對待向他求助的人。當然,我們也可能遇上孩子不肯幫忙、叫不動,令人為之氣結的時候,但是在動怒之前,您不妨先問孩子為什麼不肯幫忙。
孩子不肯幫忙,可能是因為當時正在專心地做某件事,不願分心;或是我們的口氣不夠尊重他;也可能是我們很少在他幫忙後表示感謝或讚美,只視為理所當然。通常,在孩子拒絕我們的要求時,我們先自己把事情做好,然後,再心平氣和地問他為什麼不肯幫忙,以及為什麼當時需要他的幫忙。有時候,或者可以說個「豬妹妹幫忙做家事」的故事給他聽,告訴他豬媽媽非常感謝豬妹妹的幫忙;或是唸段「媽媽的手」的童詩給孩子聽,告訴他媽媽(爸爸)為他沖牛奶、洗衣服、削水果、煎蛋、說故事……,幫他做好多的事,他也需要幫忙爸爸媽媽做一些家事,因為「家」是大家的,要互相幫忙才行。
父母可以從幾個方面來鼓勵孩子幫忙做家事,例如︰「你今年四歲了,長大了,不但自己會刷牙、洗臉、穿鞋襪,還可以幫媽媽做家事啦。」孩子最喜歡人家說他長大了,他會以此為榮。或是告訴他︰「表妹也會幫姨媽做事耶﹗」以同齡孩子的表現來鼓勵他。有時也可以告訴他︰「我會在幼稚園的家庭聯絡簿中告訴老師,你會幫忙做家事,而且做得很好哦﹗」或是「你會幫忙做事,等妹妹長大也會學你的好榜樣哦,你是最能幹的哥哥了。」透過鼓勵,孩子通常會很樂意幫忙,而父母事後的感謝及讚美,也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受重視、很能幹,是家中重要的一份子,就更樂意參與家事了。
我們都希望孩子獨立、不依賴、自己的事能自己做好。在他漸漸長大的同時,我們也希望他能學著幫忙家事、樂意助人,做個能自助又助人的孩子。然而,這些能力和習慣,都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,也不是光憑言教就能建立起來的,它需要身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,從生活小事上幫助他一點一滴地累積成習,我們需要︰鼓勵、讚許他自己動手做事;讓他享受做事的樂趣;給他機會嘗試新的事物;與他共度克服困難的歷程。更重要的是,我們要以身作則--樂意做事、喜歡助人,這才是幫助孩子學會自助助人最有力的榜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