試想你在一家公司工作多年,是老闆唯一,也最信任的員工,你們一同努力打拚,共創許多輝煌成績,也培養出深厚的革命情感。然而,有一天,老闆宣布公司將拓展新業務,聘請了一位新進員工,並要求你多多關照新人,同時將你手上的資源及人脈都無條件與他共享,老闆也將目光都轉移到這位新人身上,這時的你,會是期待、困惑,或者不安呢?
這個情境,就如同家中大寶迎接二寶出生時,眼看原本由自己獨享的資源,必須分給一個素未謀面的弟弟妹妹,心裡一定充滿矛盾,但員工可以離開公司,孩子卻無從選擇,因此可能出現鬧脾氣、愛黏人、無理取鬧,甚至退化的行為,像是原本已經學會自己吃飯、如廁,卻突然變得不會使用餐具、尿褲子,或在學校出現注意力不集中、不守規矩等舉動。(延伸閱讀:當大寶遇上二寶.是伴不是拌)
© 由 媽媽寶寶 提供
當大寶故意做出這些會引發大人斥責的行為,其實並非想找大人麻煩,而是孩子發出的「求救」訊號。尤其年紀小的孩子,可能還無法辨識與完整表達情緒,只能透過行動,向爸媽呼喊:「把拔馬麻!我真的很愛你們!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了?為什麼不看看我?」孩子寧願被斥責,也不願意被爸媽忽略。
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王巧涵表示,若孩子出現這些情況,爸媽先別急著苛責孩子,只要維持與平時一樣的態度,冷靜處理即可,但在處理過程中,可試著同理孩子,例如:「你想要做一些事情,讓爸爸媽媽可以回到你身邊陪你,對不對?」說出孩子可能感受到的孤單或委屈,也藉此機會向孩子解釋:「爸爸媽媽還是很愛你喔,因為我們的時間和力量有限,有時候需要先照顧弟弟妹妹,但是爸爸媽媽一定會努力,讓你不孤單。」
對孩子來說,迎接一個「突如其來」的家庭成員,以及自己要「成為哥哥姊姊」都是第一次,感到困惑實屬正常,王巧涵心理師建議,爸媽可以從孕期起,慢慢建立大寶與弟弟妹妹的關係,像是帶著大寶參與產檢過程、一起看超音波照片、摸摸媽咪的肚皮,感受胎動,讓大寶對肚子裡的新生命感到好奇與期待。
另一方面,鼓勵大寶與胎兒互動,也有助大寶漸漸習慣新家庭成員的存在。讓孩子每天都跟二寶打招呼,和他說說今天發生的事情、準備育嬰用品時,邀請大寶幫忙分類二寶的衣物,都是很好的方法。此外,爸爸媽媽也能代替胎兒回答:「妹妹說你唱歌好好聽喔!」、「弟弟好期待可以出來和你一起玩!」幫助大寶加深與二寶的情感連結。
© 由 媽媽寶寶 提供
當二寶即將誕生,媽媽勢必要到醫院生產,但這可能是孩子第一次長時間見不到媽媽,尤其媽媽身為主要照護者的情況,孩子更容易感覺不安,王巧涵心理師表示,鄰近預產期時,爸媽可先和孩子說明:「爸爸會帶媽媽去醫院,醫師會幫助媽媽把弟弟妹妹生出來,之後就可以帶你去看媽媽和寶寶喔。」向孩子耐心說明爸爸媽媽為什麼離開,什麼時候回來,以及這段期間會有誰來陪伴他,若情況允許,離開時最好能與孩子好好告別。
入住月子中心,不妨以視訊方式,讓孩子看看媽媽住的地方、在做什麼事,或者剛出生的寶寶長什麼模樣,因為很多不安就來自於不確定,這時主動與孩子分享,才不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被遺忘了。
王巧涵心理師也提到,年紀小的孩子,尚未掌握時間概念,因此可用具體方式呈現媽媽回來的日期,例如媽媽30天後回來,就在牆上畫出30個星星,每過一天就塗滿一顆,等到星星都塗滿了,就代表媽媽和寶寶要回來了。
許多爸媽在二寶出生後,會以二寶的名義,送大寶一份禮物,但年紀較大的孩子,可能馬上就識破爸媽的心思,對此,王巧涵心理師建議,送禮物時,不如換個說法,告訴孩子這是送給他的「升級禮物」,慶祝孩子升級為哥哥姊姊,是其他人都沒有的尊榮喔!
不過,雖然送禮會讓孩子暫時感到滿足,最重要的仍是日常生活中,讓孩子感覺「被重視」,像是兩個孩子都在時,先抱大寶,或者照顧二寶時,不忘與大寶聊天,也能適時地邀請他一起照顧二寶。(延伸閱讀:林宥嘉女兒出生,一出生就送哥哥一份他想要的大禮,原來二寶報到前爸媽要使點小心機)
若偶然發現大寶有欺負二寶的情況,除了在第一時間制止,事後也應針對行為背後的動機溝通並予以同理,詢問孩子:「我知道你很生氣弟弟妹妹,因為他把爸爸媽媽都搶走了,你這樣做只是想要找回爸媽對不對?」其實孩子很需要被看見內心的不安與焦慮,否則若只有行為被制止,情緒卻沒有被同理,孩子就會停留在「自己做了一件壞事,所以是一個壞孩子,爸媽才不愛他」的窠臼裡,甚至嘗試更多負面行為來測試爸媽是否愛他、接納他。
每個孩子都有隱藏在內心角落的陰暗面,但爸媽毋須擔心,反而要以接納的態度,讓孩子知道,就算有不好的一面,爸媽都會一樣愛他,當孩子了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樣被爸媽所接納,就不會執著於測試爸媽對他的愛。而爸媽也須給孩子一些時間及信心,相信孩子正在努力消化內心的矛盾,試著扮演一個好哥哥、好姊姊。
© 由 媽媽寶寶 提供
王巧涵心理師提醒,孩子很難辨識大人的話是真心話或玩笑話,探訪新生兒時,應避免對大寶說出:「爸爸媽媽生了寶寶以後就不要你了」、「以後就要來我家住了喔」等話語。另外,當孩子無理取鬧時,若以「你已經是哥哥姊姊了,要懂事。」為由制止,容易對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壓力,讓大寶覺得成為哥哥姊姊是一個沉重的包袱,而加劇對二寶的排斥感。
有時,周遭長輩或親友只是想逗小孩玩,但哪怕是一句無心的「你再不乖,爸媽就不愛你,只愛弟弟妹妹了!」,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陰影,這時,爸媽勇敢為孩子發聲就非常重要,若擔心得罪親友,不妨用溫和的口吻,不失禮貌地表達:「沒有啦,爸爸媽媽都很愛你喔,叔叔阿姨是在跟你開玩笑,如果你不喜歡的話,我們就請他們不要說這種話。」
王巧涵心理師分享,6歲前的孩子大多以自我為中心思考,大約6到7歲時才穩定具備同理心的能力,也才能夠真正打從心底地分享。爸媽可以評估,如果是孩子非常喜歡的東西,就不必強迫他要與弟弟妹妹分享,其實孩子不分享,不一定是不想,而是因為害怕失去。生活中,爸媽可以透過示範,讓孩子看到分享的好處,也讓孩子知道,分享並不會失去他心愛的爸爸媽媽或玩具,並告訴他:「等你準備好了,也可以和別人分享喔!」以鼓勵而非強迫的方式,讓大寶嘗試主動分享,感受分享的愉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