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
回列表

五情教育,培養孩子成為有同理心的人!

2020/04/28

2020年4月27日/分類: , /作者:

「搶別人的玩具」、「想要的東西就必須要立刻得到」、「認為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」,這些自我為中心的行為常常會發生在小孩身上,他們覺得世界都圍著他們旋轉。小孩缺乏同理心,不會為別人著想是很正常的現象,同理心非天生養成,要靠後天慢慢練習。

有一次帶孩子去餐廳吃飯,我請孩子們趕快把飯吃完,老大回我:「我還要吃,你不是常說吃飯要慢慢吃,我們才坐下來20分鐘而已!」;老二回我:「我也還要吃,我味增湯還沒喝到」。

老北:「你們說的都對,但請你看看外面再等的人,大排長龍,每個人肚子都非常餓,還有小朋友在外面等,你們記得你們上次等一個小時,是什麼感覺嗎?」,弟弟回答:「很餓很餓,然後開始生氣。」,哥哥則低著頭開始吃。

其實,我想說的是,培養一個會講道理的孩子不難,但教出一個會同理的孩子不容易!

只會講道理的孩子,長大後頭頭是道,不會想到別人,只會想到自己,會把爸媽氣死;會同理的孩子,想到自己,也會想到別人,你會覺得他越大越體貼,這才是真正的懂事。你,想要教出怎樣的孩子呢?

培養孩子換位思考,是體諒他人、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指標

每個人生來就有理解他人的能力。最簡單的例子就是,嬰兒聽到別人哭時,自己也會開始啼哭。研究發現,那些會跟著哭泣的嬰兒,長大後都偏向會有比較多的同理心。

甚至有兒童行為學實驗發現,14個月大的嬰兒就會嘗試主動幫助成人拿取物品,幼兒還會對幫助他人的成人表示出更多喜愛。

越有同理心、越懂得幫助他人的孩子,具備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人際關係,不管在學校、在社會、甚至長大在職場,都會有比較好的表現。跟智能和體能不一樣,同理心的發展是須要學習的。

而要孩子真正設身處地,站在對方的立場去體會別人的心情,必須要經過成人的解釋,教導才可以全面發展。

掌握關鑑期:教孩子同理,比告訴他”不可以”重要!

有一次帶著孩子們去踏青,剛好有一個大魚池可以餵魚,於是給兄弟倆一人一小盒飼料。餵完了後,哥哥跑來說:「我還要買一盒。」

我跟媽媽異口同聲:「不可以!剛剛不是說好一人一盒而已嗎?」孩子情緒上來:「就再投10元就好啊!」,看來再多說一次”不可以”,戰爭就要爆發…

 

我們決定蹲下來,跟他說:「你看看池塘裡的魚!假日的遊客很多,每個小朋友都來餵,他們都已經不吃了,換作是你,你已經吃不下了,爸爸媽媽還一直要餵你,你會喜歡嗎?我可以再買3盒,可是那種感覺,就像你吃飽,結果還有3碗飯在你前面的感覺。」孩子連忙搖頭說:「那很可憐,不要了。」

未來的教育,不是要孩子變的多資優,而是要讓我們的孩子,成為一個個能同理別人的人。頭頭是道的孩子不難練,能體會別人的心情感受的人,最難栽培。

現在的爸媽很擔心一件事,孩子總能頭頭是道講道理,但說出來的話很傷人,很沒有感情,孩子們自己卻沒有發現!

情緒教育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現在孩子的6種心智發展正在快速的變化,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教養重心!

 

五情教育-教孩子變成能同理的人!

1.不能著想

孩子們越來越不能設身處地的感受別人的心情,一直停在”我說的都對!有甚麼錯!”

2.不能等待

孩子們心急不能等待,一直停在”你馬上照著我的意思,我現在就要!”,或著經常做了再說,不能記住教訓~

 

3.不能聽話

孩子們覺得聽我自己內心的聲音比較正確,接受父母或別人的意見變得很難~

4.不能觀察

孩子們變得很難發現自己說話傷了人,讓人傷心!也很難發現別人的窘境,極端的在意自己的權益~

5.不能挫折

輸了總是”都是別人的錯”、”都是這個東西不好”,反思自己的能力變得很低~

6.不能同情

關懷及付出的經驗變少了,感動的能力也變差,自我中心很強,而不能體諒別人在苦難中的心情

我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”只要我喜歡,有甚麼不可以”,在孩子的情緒發展中,像野火一樣蔓延,幼兒基礎教育很重要!

五情教育(同情,親情,表情,友情及溫情),是孩子發展的關鍵,別讓孩子有冷冰冰的感情,我們要培養能體貼別人及能感動別人的暖世代!

同理心,是人際關係的基礎

.父母以身作則,成為孩子的榜樣

2-5歲是發覺和培養孩子同理心的黃金時期,應該多讓孩子和同齡人接觸,在與同齡人的矛盾(哭哭鬧鬧)中,明白別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愛好和喜怒哀樂。

同時,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榜樣。俗話說:「言教不如身教」,道理說得再多,都不如父母身示範來得有效。

現今許多父母都成為「低頭族」,大部分時間都在玩手機,忽略親子間的親密互動時間,當孩子需要父母關心卻受到忽略,某種程度上會造成情緒上的起伏與不安。

當孩子情緒處於不穩定狀態,心情愈糟,就愈會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,凡事只想到自己,忽視周遭的人,也忽視周遭系統。

.引導孩子認識情緒

要小孩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前,首先要讓他認識不同情感的名稱。父母可以針對小孩的行為作出說明,給每個行為所帶來的情緒反應作標籤。

 

譬如小孩為妳受傷的手指呼呼時,妳可以說:「你幫我呼呼喔,好體貼喔!」小孩會從妳的反應知道自己的行為是被認同、 被視為珍貴的。

小孩也須要知道負面的情感,畢竟現實生活裡是兼具了正、負面的情感;所以不要害怕去指出小孩不體貼的行為。妳可以溫柔、冷靜的對他說:「你剛剛說話的口氣好兇,媽媽很傷心,很害怕喔!」清楚的讓小孩知道他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不同的感受。

我們可以用一些小遊戲來幫助小孩更熟識情緒的表達。可以利用繪本,讓孩子猜猜看圖片上人物是生氣、快樂、或是難過。

.鼓勵小孩說出他們的感受

也許孩子還不懂每個情感背後的原因,但是當他們想要說出心裡的感受時,父母必須要認真的聽他們說,讓他們知道我們在乎他們的感受。

如果小孩太小還不懂得說出來,父母可以鼓勵他們利用情緒卡,指出他們當時的感覺。父母也可以說出自己對小孩的感覺,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。

同時也可以讓小孩知道成人一樣有情緒,有感覺;怎樣去應對負面的情緒是小孩必須學習的課程。

從生活中多與孩子討論、溝通,幫助孩子標示情緒與感覺,同理心的表現過程必須先具備察言觀色的能力,接著解讀對方情緒,最後才能產生同理的行為表現,因此,如果父母經常和孩子溝通、表達情緒,自然而然,孩子也會懂得辨識各種感覺,進而理解他人的情緒行為。

.多讓孩子接觸人群

家長應多讓孩子與人群接觸互動,從生活中累積同理的經驗,像是平時帶孩子到公園玩樂,當孩子觀察到其他小朋友因玩不到遊樂設施而難過時,父母便可以幫孩子描述感覺,例如:「我想那位小朋友玩不到遊樂設施一定覺得很難過」

藉由日常生活中的經驗,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緒,如此一來,當孩子日後遇到類似狀況,就能運用過往的經驗,進而展現同理行為。然而,父母應該從小就協助孩子描述感覺,畢竟若沒有及早建立彼此分享感覺的習慣,等到孩子越來越大,更難以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。

.從遊戲繪本中互動,學習同理他人

有些小朋友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烈,父母也可以運用繪本幫助孩子標示感覺,也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的遊戲,讓孩子學習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。角色扮演遊戲確實有助於培養同理心,例如:孩子與玩偶進行角色扮演的想像遊戲,藉由不同角色之間的彼此對話,使孩子有機會轉換不同角色,並練習以他人的立場表達感受。